杨昌洪:诺言成就的事业
在贵州省修文县马家桥的一座大山脚下,杨昌洪的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操场上传来学生们“呵哧呵哧”操练时的吆喝声,教室里传来了学生们整齐的读书声。活动板房做成的教室、操场、石桌椅、废弃木料拼成的书柜,这些就是学校的家当。
生长在贵州的一个偏远山区里,从小他就经历了山区里孩子们上学的艰难,看到了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看到了无数个穷苦孩子大学梦的破碎。看到了无数个因为缺乏爱和关怀而成了所谓的“坏孩子”终误入歧途、掉进深渊的孩子们。在大学任团总支书记的时候,他立志将来一定要建立一所属于这些苦难孩子们的学校,要为贵州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三尺讲台之上。他放弃了在大学工作的机会,卖掉了家里的牛、羊、猪,在农村办起了一所职业学校,用自己八年的青春兑现一份庄严的承诺。
为缺乏关爱的孩子办所学校
杨昌洪了解到,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来自学生的大挑战,一是不想读书,存在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二是严重的自我否定,破罐儿破摔,于是通过破坏、捣乱、打架斗殴体现自己的存在;三是把自己在初中时对老师的“怨恨”带到现在的学校,与老师对立。青春期的孩子本来逆反心理就强,如果再加上这些特有的处境和心境,其教育难度之大,工作强度之大,没有亲身经历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2011年6月,该校对新生的一项统计显示,学习成绩中等的占15%,入校前有过不良行为的占35%,因为成绩差、口语表达能力差、家庭贫困而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占50%。这一统计结果大体代表了学校历年的生源情况。
几年来,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的考入了本科军事院校;有的被公办职业学校聘去当了教官;有的在司法、保安、城管等部门成为正式的工作人员,从社会治安的负担,变成社会治安的骨干;相当一部分学生走进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不少人可以从副班长做起;20%的学生中职毕业后,通过国家自学统考,进入本校大专层次的各个专业。说到就业,在杨昌洪的国防军校毕业生在社会上虽不是尖子人才,但是在家里,个个都是顶梁柱!”这其中包括八年来杨昌洪和他的团队转变的近600名“问题生”。
在艰难与困苦中杨昌洪没有倒下,他用坚强的臂膀撑起了属于山区孩子们的天空。在杨昌洪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开始修建板房,搬砖砌墙,移石铺路,上山抬石,装点校园,几个月下来,在贵州大山里一座方圆四亩的“陶园”展现在世人面前,学校的文化布置都是老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他们把抬来的石头洗干净后,杨昌洪在上面用油漆写上办学的理念,把大的石头就用做石桌,整个校园里的一花一草都那么的有文化有魅力。
淡泊名利他毅然走上三尺讲台
杨昌洪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也受到许多单位的高薪邀请,他没有动心,毅然回到了昔日使他快乐的三尺讲台,用他的青春与责任继续坚守着初的承诺。
为了学校的发展,他把自己的计划用于结婚的钱,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发展上,每次出差,他都非常节约,宁愿自己吃馒头也要为学校节省,他把他的积蓄和他自己奉献给了学校。
“有时我也好想让自己轻松,有时我也好想拥有自己的追求,但学生那双善良的双眸,牵着我的心脏好痛、好痛,‘老师好’的问候已温暖了我七个春秋,‘我是人才’的鼓励让我坚持到后,‘身为军校人’的精神让我嚼着苦也要往前冲,‘军校人’的刚毅使我明白,我们的努力是孩子们的未来,我们的辛苦是国防职业学校成长的灌溉”。
他,就是这样一位校长,一位淡泊名利、忠于教育的校长,一位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甘愿放弃自己一切,用生命为教育歌唱的校长、用青春守候讲台的共产党员。
宁可自己苦在心中也要播撒爱的种子
杨昌洪一年四季都没有假期,没有上下班之分,一忙就是一整天,一坐又是一个天亮,下午把课上后,又继续工作。他学校的於英复老师说:“有几次他在我那里休息,做梦说梦话都在布置工作”。
2010年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所有人都放假走了,同学们回家了,老师们也走了,他连续5天白天夜晚赶写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身体严重透支,低血糖犯病,一下子昏迷不醒,被他60多岁的父母亲送往修文医院时,因为情况很危险,又被修文医院送到了贵阳医学院。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要做脑髓检查,一旦用钢针抽取脑髓后,有可能会变痴呆,医生就问他的父母,你们要保命,还是要放弃,要保命就必须手术单上签字,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与医院无关,包括死亡。那一分钟,他们都慌了,心中没有主见了,杨昌洪不仅是他们家的顶梁柱,更是学校的顶梁柱,怎么办呀?后,大家商量,觉得没有其他办法了,只有选择冒险,他父亲颤抖的双手写下歪歪斜斜的字,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没有一个敢大声呼吸。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备受煎熬,他们打电话给了学校其他老师,让他们用快时间赶来,因为,他们已经做坏打算,一直到晚上8点,他才缓缓的睁开眼睛,他整整昏迷了12个小时。
“不管怎么忙碌,我的好校长不要忘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果贵州山区的老师都像我们校长一样,山区里那些穷苦的孩子们就能看到前途的光了,您是我敬仰的好老师、好校长”。这是一名学生在网上给他的留言。
关注孩子们的未来他说得多的是“以后想做什么”
每个星期杨昌洪都会抽出空余时间,陪他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就寝,每个星期三次,建校八年来,他每个星期都这样坚持。他与学生畅谈人生,分享学生们的快乐,和学生一起承担他们的痛苦。学生们成为了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成为了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学生生病时有他焦急的眼神,无论自己多么繁忙,他都要到医院看望,学生心情不好,无论自己有多么疲惫,他每次都要耐心疏导。
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没有土地,没有投资者,生源又不断扩大,基建任务告急。在这种紧急状况下,全校师生在杨昌洪的带领下发扬“延安精神”,在租用的一块荒地上,同心协力,边上课边建设,自力更生,自己修了篮球场,用搭建的活动板房当作简陋的教室和图书室。
“我们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富丽堂皇的教室,但是我们有一颗改变自我的决心”。就是在杨昌洪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就是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杨昌洪和他的老师们,感化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出入赌场,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坏孩子”,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人才。
“这里是可以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
21世纪的今天,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内容,需要我们捕住和创新。才气横溢的杨昌洪校长,是一位难得的理想践行者,以他为首的教师团队,在大山深处奉献、开辟、创新和执着,用爱满天下的高尚博大的人文情怀,捂着心痛坚守在大山讲台上,狠下心来探索大山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静下心来做着闪烁光辉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学生的幸福中。陶行知先生说:“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把没钱的学堂办得精彩才是真本领”。在杨昌洪的学校里可以找到答案。也许这就是提高师德修养,提升教师敬业精神的活样板,就是当前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书模范、育人楷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用自己的诚实守信,以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真挚的爱,在中国的山区抒写了一段无怨无悔的教师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