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真心人,哪有挥泪惜别情
——感动于杨昌洪和学生的师生情
浙江安吉上墅私立高中 余广寿
读了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杨昌洪校长题为《又是一年伤心泪 风雨同舟两相加》在2012年毕业生晚会上的讲话稿,又读了生活教育行动讲师团团长汤翠英撰写的题为《二进贵州新晓庄 探索行知活教育》的报道,还有一幅又一幅记载毕业学生挥泪惜别、师生拥抱等情景的照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这种动人的惜别情景,不仅仅是四年的感激,而且是一生的情谊!这是我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未曾有过的,由此激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杨昌洪校长和他的学生之间为什么有如此深情的难舍难分的师生情?我们教育人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活教育”?
爱心换取真心
今年1月,我读了汤翠英老师撰写的题为《八上贵州播陶路 走进大山新“晓庄”》的纪实报道,由此开始了我对杨昌洪校长的关注和敬佩。后来又读了《光明日报》对杨昌洪的两篇报道和《贵州民族报》、《贵州日报》、《贵阳晚报》等媒体的多次报道,让我感受深的就是他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真挚爱心,感动并教育转化了他的学生。出于有感而发,我撰写了一篇题为《真教育从“心”开始——有感于杨昌洪校长的一杯水》的感悟。近,杨昌洪和毕业学生挥泪惜别的动人情景,正是爱心换取真心的有力见证,是现行教育体制下难能可贵的师生情谊。
今年4月1日至4日,我参加了在南京晓庄培训基地举办的2012年全国首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修班,有幸聆听了杨昌洪的激情演讲,并和杨昌洪面对面的交流,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特地从菲律宾赶回为陶研班讲学,还派了20名学生参加陶研班。晚上,他不住陶研班为他安排的宾馆,而是和学生一起住在十月军校的学生宿舍。他说,和学生聊天说笑我就踏实了,不和学生住一起,睡不着啊!
原来,杨昌洪和学生同住已经成为习惯。他每个星期都会抽出空余时间,陪他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就寝,每个星期三次。建校八年来,他每个星期都这样坚持。他和学生畅谈人生,分享学生们的快乐,承担他们的痛苦。学生们成了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也成了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学生生病时有他焦急的眼神,无论自己多么繁忙,他都要到医院看望。学生心情不好时,无论自己有多么疲惫,他都要耐心疏导。
他,一位土家族80后的海归博士,又是一校之长,一点没有博士、校长的架子,却是如此平易近人和学生真情相处。有这样的校长,哪有学生不受感动的呢!同学们风趣又自豪地说,我们紧跟在杨校长的后面,我们就是“博士后”啊!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杨昌洪和学生的师生情谊说明,只有“心心相印”,才能心灵沟通,使教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心灵,这才是真教育。
汗水化成泪水
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没有土地,没有投资者,生源又不断扩大,基建任务告急。在这种紧急状况下,在艰难困苦的办学历程中,全校师生在杨昌洪校长的带领下发扬陶行知办晓庄师范的精神。在租用的一块荒地上,全校师生同心协力,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修建板房,搬砖砌墙,上山抬石,移石铺路,装点校园。边上课边建设,自己修了篮球场,用搭建的活动板房当作简陋的教室和图书室。几个月下来,在贵州大山里一座方圆四亩的“陶园”展现在世人面前。
学校的文化布置都是师生共同动手制作。他们把抬来的石头洗干净后,杨昌洪在上面用油漆写上办学理念,把大的石头用做石桌,整个校园里的一花一草都那么的有文化魅力。我读过汤翠英老师在纪实报道中对“陶园”文化的细致描写,那些精美的诗作,让无声的石头说话,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确实是“陶园文化诗意浓!”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学校自己修,汗水泪水脸上流,齐心协力从不忧。这是师生共同劳动的写照,凝聚了师生的汗水和智慧。我们仿佛看到当年陶行知和他的同伴创办晓庄师范的精神在贵州大山里开花的一幕,如今结出了晓庄精神的丰硕成果,被誉为21世纪的大山新“晓庄”。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四年师生共学习、共劳动、共坚守、共甘苦、风雨同舟的艰苦奋斗,哪会涌现出那般激动人心的场面,哪会有那些师生拥抱、流不完的泪水呀!这就是师生用汗水化成的泪水,结下了“生也相依死也相随”的情谊,凝成了不可分离的鱼水情!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七尺男儿的杨昌洪在6月1日毕业生晚会上讲话时却是泪流满面、伤感动人。事后,他激情地说,情到深处,泪不由己,和他们四年相伴,风雨相随,一起修建学校,共同面对困难,师生一场,今生难忘!不是真心人,哪有挥泪惜别情!6月2日下午,在《永远是兄弟》的歌声里,在师生夹道欢送的队列中,杨昌洪和同学们一一握别,泪水不止。我从一幅照片上看到,同学们走出校门后,情不自禁地回首,横排着一行又一行的队伍,向学校、向老师、向所有的军校人弯腰90度深深三鞠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这是怎样的一份情、那来的一份爱呀!
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不是“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而是一种脱离劳动、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特别是“离农”的教育。忽视劳动教育,离开了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生活体验,只是“纸上谈兵”的说教,哪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精神激励成长
“我们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富丽堂皇的教室,但是我们有一颗改变自我的决心”。就是在杨昌洪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教室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杨昌洪和他的老师们,感化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出入赌场、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坏孩子”,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人才。今年130多名毕业生已被全国企业界纷纷征聘,印证了四年军校生活中艰苦磨砺人才的可喜成果。
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是陶行知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思想的力量,给予他们指引人生方向,树立教育信仰,激发奋斗动力,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个个成人、人人成功,普通的变,的更。
板房屋檐下的大幅标语写着:“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资格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杨昌洪还用“我们不在乎你的过去,更重视你的现在和未来”激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精神上激励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陶行知先生说,缺精神比缺金钱更可怕。他们在物质上是贫困的,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
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学过的知识可以忘记,但是在生活磨砺中得到的精神体验,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给学生留下那些抹不去的记忆,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引用穆罕默德的话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陶先生认为,“眼前摆着水仙花,嘴里有面包吃,这是再好也没有的生活。”在当今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拥有心中的“水仙花”,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从精神上激励学生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应该担当的历史重任。
理想闪烁青春
“这里是可以实现教育理想的地方”。才气横溢的杨昌洪校长,是一位心怀教育理想的热血青年,是一位难得的理想践行者。为了大山孩子的成长,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不畏艰难险阻,到需要的地方去办教育,坚定走陶行知生活教育之路,带领师生创建了大山里的新“晓庄”。以他为首的教师团队,在大山深处奉献、开辟、创新和执着,用“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捂着心痛坚守在大山讲台上,狠下心来探索大山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静下心来做着闪烁光辉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学生的幸福中,他以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闪烁自己的青春年华。
陶行知先生说:“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我们要把没有钱的学堂办得有精彩,才算有真本领。”陶先生“很希望大家起来试试这种用钱少成绩好的活教育。”在杨昌洪的学校里可以找到答案,杨昌洪校长就是“把没有钱的学堂办得有精彩”办成活教育的的好榜样。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追求真理做真人,杨昌洪校长和他的团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以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真挚爱心,在中国西部山区谱写了一曲无怨无悔的教师之歌。他的人生追求和办学业绩,确实让人感动,令人敬佩!
(2012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