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贵阳市修文县白莲村国防职校
(汤翠英)
贵州“陶园”归来,心潮涌动,久久不能平静,始终被该校的一切所感动着、激奋着。。。11月15日至17日,应海归教育博士杨昌洪的特邀,让我挤出时间八上贵州山区,亲临座落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隐居山洞成圣的王学圣地—贵阳市修文县,来到了贵州修文国防军事职业学校。一同前去学习考察和播陶的还有讲师团成员、五一奖章获得者,贵州黄平县新州一小王启珍校长一行。
杨昌洪校长的那所学校,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富丽堂皇的教室,没有攀比没有嫌弃,更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设施,那里只有方方四亩的陶园,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天地,其余教学、生活设施、训练操场、职业技能训练场,全借助于驻地部队,可见,杨昌洪校长的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十分艰苦。但令人非常惊喜地是那里没有喧嚣浮躁,没有黄赌烟毒,没有急功近利,那里只有大山脚下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那里拥有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和教育行为,那里只有爱的奉献,只有回归生活的真实教育。以杨昌洪博士为代表的一批80后的青年志愿者和一群退休的老教师们,来自对陶行知先生的仰慕,来自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来自对陶行知先生的深厚感情,来自对现代教育的责任和担当,来自对今天教育改革的反思,携手走在行知路上,志在创业,共同奉献一种奇特的教育,让被应试教育的落榜生,让那些成绩不良、行为调皮,和沾染这样那样“毛病”的“后进生”,也曾被家长、老师视为头疼心灵扭曲的“问题生”,他们多数在16-20岁年龄段的400位少男少女,他们来自贵州全省还有少数外省共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其中有回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等,该校全方位向他们实行行知教育,通过生活教育,对他们重点进行生命教育、人生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爱的教育、感恩教育,激励他们追求真理做真人,还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和自力更生的教育,融“尚武之兵、职业教育、大学圆梦、军事训练、安置就业”等为一体的教学管理特色,开设专业有军事保卫、电脑文秘、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学校的教室虽不是砖墙结构,但非常整洁、干净、简朴,墙上的宣传画都是学生自己画的;学校食堂实行学生轮流负责制,而且老师和学生自己种地、养猪;学校的一些专业教科书是根据企业和学生实际基础的需求,由学生提建议,任课教师编写的;学校不评选“三好生”,只要学生觉得自己有特殊的优点或长处,都可以申报奖励;学校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红歌会、街舞社、文学社、青年爱心志愿者、武术队、演讲协会、文艺小组等社团组织,学生的才艺得到了施展,悟性和兴趣得到了张扬。
以杨昌洪校长为代表的教师团队,以“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的教育原则,身体力行,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坚持以生为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行,人人成人,人人成功,一个不能少,让后进的变,让普通的变,让的更有,在该校毕业的600多位学生中,百分之百的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走上了自己的创业发展之路,获得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好评与欢迎,挽救了许多闲散的“问题”少年,让很多落榜学子重拾自信,开辟自己精彩人生。在往届毕业生的留言簿上,我看见一个叫易应贵的同学这样写到:“国防学校您给我不是毕业时的证书,您给我的却是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和刻骨铭心的感动;塑造了我快乐幸福的人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是您陪着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您引导我们追求真理做真人,给了我们大山孩子一生的信心和决心”。看后我很感动,一所学校能把深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那份感恩唤醒,能够把他们隐藏的智慧激发,那是多么大的一份功德呀!从学生们的留言中我们看到了这所学校生活教育折射出的光辉成果。
这里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陶花园,满园春色充满生机,在后山坡上用石墙围起来的方方四亩的校园里,有着两排移动板房,有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八间教室,每一间教室的取名都不同,有的取名为“雅铭轩”,有的取名为“博悟苑”,那里没有一班二班之分,他们把图书室改名为“智慧空间”,学生自己管理图书,虽然藏书不多,但孩子们非常爱惜,倍感珍贵。在图书室旁边有记载七年艰辛办学的校史室,里面呈放着他们师生创业的见证,室外有升旗台,有水泥地的操练场,有师生种的菜地,还有的池塘。这些都是杨昌洪校长带来全校老师和同学们同心同力亲手共建的,他们命名为“陶园”。进门两边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校中艰苦朴素桃李仍然年年秀”,下联是“园内风吹雨打陶花依旧朵朵香”,横批是“春满陶园”;走进陶园,他们把耸立门前的一棵老树命名为“迎宾树”并赋诗一首:“不知此树谁人载,只见叶落花又开;喜上枝头显风采,风中笑迎客人来。”师生经常乘凉聚集的地方有一棵梧桐树,他们取名为“悟同树”也赋诗一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梧桐树下,书声琅琅;努力学习,孝敬爹娘;立志报国,建设家乡。”把教室旁边的桃树取名为“陶树”,赋诗一首:“满园陶花香,行知路人忙;学得真本领,做个好儿郎。”关鸡鸭狗的园子取名为“禽鸣园”,赋诗一首:“鸡鸭无语自成群,猫狗和睦不相争;学得动物优点处,也做世上有德人。”还把常伴教室旁的一棵树,取名为“爱心树”,赋诗一首:“长青不老顶严寒,风吹雷打腰不弯;朝夕相伴情常驻,师生同心不怕难。”在师生齐动手修建的鱼塘边上还有一棵树,被学生们取名为“无忧树”,杨昌洪校长也赋诗称赞,“鱼儿池中游,欢乐且无忧;学子旁边赞,青春又何愁?今日同甘苦,勤奋不停留;汗水湿衣袖,壮志藏心头。”杨昌洪校长还把陶园的基本情况用一首顺口溜来介绍,从一写到十,即:“一座陶园九分地,两排板房拔地起;三面围墙全是泥,四个石桌各不齐;五百师生把地犁,六头肥猪鸭狗鸡;七根大树高挺立,八间教室不嫌挤;九座假山九条鱼,十分温馨有活力;学生愉快齐学习,老师开心育桃李;同修旗台同升旗,祖国人民装心里;爱满天下活教育,万千陶子同欢喜。”走在他们师生用捡来的砖头铺成的小路上,漫步度量着这里的真情与智慧,用心去体会着他们的艰辛与认真,看到那些围在几个凸凹不平的石桌上谈笑风生的学生,通过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这里离快乐很近,离幸福更近,因为这些都在她们的心里。
陶园还有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着我,那就师生们从山上挖来的小石头,在农村没有用的小石头,在杨昌洪校长的眼中和手里,它就有生命,就能开口说话,就能为教育做出它的贡献,杨昌洪校长和同学们上山把石头背回来,经过简单地打磨后,用木棍沾油漆在石头上写上一些教育名言和话语,把它插入泥土,作为陶园美丽地装扮,远远看去就像我们公园里的石头雕刻艺术,虽然简单朴实,但很典雅优美,非常有教育分量,非常有人文深度。那些石头上面分别写有“真诚”、“乐观”、“生命在于劳动”等等,还写了杨昌洪校长 “放宽爱的尺度、缩小恨的边缘”、“会吃苦的人,在苦难中成就自己,懒惰的人在苦难中打到自己”、“要以天下为校园,勿以校园为天下”之类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话语。每一字都那样活生生的在动,每一句话都那样深深地刻入心魂。
“思源路”是师生进陶园的必经小道,只见路旁石头上,镌刻着杨昌洪校长的一句话:“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起点”,厕所也取名为“黄金世界”并张贴一幅对联“新陈代谢,增添活力,纳新吐旧,走向文明”,在那陶园里每块墙壁、每条小路、每棵老树、每块小石都在说话,都深含教育意义,突显环境育人,真正地让我看到了这里的生活教育无处不有。这里的陶园是人园、学园、乐园,在出门的时候,我又惊喜地看到一幅对联,上联是:“捧着一颗心来甘为孺子牛”,下联是“不带半根草去化为育人梯”,横批为“爱满天下”。啊!师生用双手,用智慧和心灵、用汗水和泪水、用真实的情感建起来的陶园,诗意浓浓,陶味香香,品味校园文化诗意内涵,领略杨昌洪校长学陶、师陶、践陶的独创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和创新实践,这真是小陶园里大文化,小学校里大教育呀!我的身心浸润在这充满智慧的陶文化里,我的激情燃烧在他们学陶践陶的热情中,这里的一切让我流连忘返,让我沉醉难忘,让我心灵震撼。
在与大中专班的座谈会上,同学们分分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反映了同学们的思路广阔,思想解放,责任感、使命感驱使和担当。是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两小时的“行知思想光照千秋”的专题报告,全体师生渴求行知思想的真情和热情感动了我,让我一口气用语言雕塑了伟大陶行知的光辉形象,解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价值和精髓,台上台下互动交流,大一班倒背如流的行知名言、警句、诗歌对相呼应,全场群情激奋,难以忘怀。
会后,师生们提出了行知文化下乡去,各班组织学陶、播陶小分队,到小学、中学乡镇社区,到村民家里宣传陶行知,也要实现“行知文化进大山,爱满天下促和谐”,学校正在积极行动,举办陶行知教育思想知识竞赛,再次掀起学陶、师陶、践陶的新高潮。
生活教育行动教师团一行首次开进国防职校,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女同学敲起了动听的腰鼓,跳起了优美的舞姿,男同学矫健的舞狮表演,用笑声、掌声、鞭炮声来热烈庆贺生活教育行动讲师团实践培训基地的挂牌,表达师生喜庆的欢乐;晚上联欢晚会更是精彩纷呈,师生与白莲村的村民同台演唱歌舞,军民团结一家亲,整台文艺演出的道具和服装,不用一分钱,均是用树叶、废旧纸盒、塑料袋、矿泉水瓶、易拉罐、旧床单、碎布条、稻草、桔杆、米口袋等组合制作,师生载歌载舞,尽情施展才艺,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祝福,对自己成长的信心和欢快,一切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充满生命活力;青年教师张雅诗穿上特制的那套用废布料做出的演出服,令我感动的是她的一句话,她说:“穿上这套衣服比我去年结婚时穿的婚纱还漂亮、还温馨、还喜欢。”就是她,把出生三个月的婴儿留在安顺老家,委托婆母喂养,自己全力投入学校工作,我问她:“你的动力来自何方?”她回答说:“学生就是我心中上帝”,这就是该校教师团队发自肺腑的掷地心声,多么地感人呀!
清晨,嘹亮的军号声,整齐划一的跑步声,洪亮的口令声,琅琅的读书声,彬彬有礼的问候声,和谐温馨的陶园内,充满了爱的阳光,个个自信坦然,积极向上。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我一时难以辨认,因为他们同穿迷彩服,同吃同住学习,同睡同起同训练,同苦同乐同劳动,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互相创造出彼此值得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 ”,我走进学生的宿舍,只见整齐的棉被方方正正,热水瓶排队、牙缸排队、餐具排队、鞋子排队,践行了陶先生创造的:“凡是两件以上的东西均要排队”,军事化的生活管理,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人人成长,事事成功,时时处处皆生活,人人事事皆教育,从小事做起,落到实处。
我庆幸,在纪念陶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前夕,有缘相识相知这位行知路上的赶路人杨昌洪,这是我七进贵州播陶路上的一大收获,八月,他还陪伴讲师团成员,同行贵州晴隆、黄平、施秉县播陶,九月他带领该校老师首次来南京晓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十月应邀赴重庆参加陶的120周年纪念大会,又同去四川遂宁安居区播陶,此次应邀专程上门考察学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离别时,同学们风趣的对我说:“昌洪校长是博士,我们跟着他,在他后面就是博士后”。在杨校长言传身教引领下,那里的师生坚定地走在行知路上,他们的精彩人生,从贵州大山所“陶园”内扬帆起航。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就是这样一位大山里80后的土家赤子,一位淡泊名利、忠于教育的民办教育校长,一位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甘愿放弃自己一切,用生命为教育讴歌的青年人,一位不惧一切而坚定不移执着地走在行知路上的赶路人杨昌洪,他留学菲律宾回国,放弃了一切良机和选择,以陶先生为榜样,钟情大山孩子的教育成长,领航被应试教育受伤的孩子走向光明人生,点亮他们被心灵扭曲的心灯,深得父母支持,卖掉家里牛和猪羊,历经学校三次搬迁的磨难,坚持“企业+军队+学校+家庭”的办学模式,用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做统领,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和他的团队没有畏惧苦难,他们勇敢、坚强,用满腔的热情哺育学生,用智慧的甘露滋润学生,学校学子们每前进一步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把仅有七年办学史的民办职校,步入了学陶师陶践陶的高速公路,创造了“教学做悟”合一的教学方法,继承和发展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开辟了大山职业教育的新天地,真是难能可贵!
匆匆贵阳军校之行,生活之旅,虽然走马观花,只有一天的时间,我却带回了大专班上百名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片片祝福,带回了他们师生灿烂笑容给我的记忆,带回了我播陶32年来从没有过的感动,带回了那里学陶智慧和创造精神给我的心灵震撼,这些将鼓励我继续思考、继续行动。。。。
走进那里的“陶园”,让我顿感生命的节奏、责任的分量、人生的意义、智慧的创新、教育的理想和梦想的追求,让我顿感坚贞不渝的奋斗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土家族赤子的豪情壮志,奇特的教育成果,社会分担的效益,这些让我油然想起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的情景,这里的一切很相近、相似,荣称为贵州大山的“晓庄”也不过分。陶行知先生说:“晓庄是同志的结合,同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晓庄是爱里产生出来,没有爱便没有晓庄,爱之所在即晓庄之所在,一百万个乡村小学教师,有了这爱,便是一百万个晓庄,虽名字不叫晓庄,实质是真正的晓庄了,晓庄胜于爱,也唯有爱的力量,才能生生不息,晓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是和晓庄同,才算是流的贡献,才算是有许成功”。21世纪的今天,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内容,需要我们捕住和创新。才气横溢的杨昌洪校长,是一位难得的海归人选,以他为首的教师团队,在大山深处奉献、开辟、创新和执着,用爱满天下的高尚博大的人文情怀,捂着心痛坚守在大山讲台上,狠下心来探索大山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静下心来做着闪烁光辉的教育事业,给学生烧心香,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学生的幸福中。这就是晓庄精神,国防职校就是贵州大山里的新晓庄,以此来赞美他们,激励他们。
我们为什么学陶?怎样学陶?怎样践陶?怎样创陶?陶先生说:“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把没钱的学堂办得精彩才是真本领”。来到这里,我受到了教育,也找到了答案。也许这就是提高师德修养,提升教师敬业精神的活样板,就是当前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陶模范、践陶楷模,生活教育行动教师团不拘一格,在这里挂牌“生活教育行动教师团实践培训基地”,也是当务之急,让经济发达的东部教师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体验感知一下大山老师的艰辛、奉献、和创造,让西部学陶老师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早学陶早见效,晚学陶晚见效,动真情真学陶就真见效。大山教育的出路在何方?是伸手去要还是坐下来等?这些都还不如自己干,或许我们在杨昌洪校长所办的学校里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陶先生说:“缺精神、缺思想比缺钱更可怕,用钱买不掉的东西,果然没有钱买不到,但用钱买不到的东西,没有钱也能得到,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可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信仰、教育激情、教育精神、教育境界和教育执着的追求,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陶研西进,面向老少边穷地区,为他们服务,为他们传播行知文化,正是生活教育行动讲师团的宗旨和行动指南。
在贵州职业教育的艰难发展道路上,杨昌洪校长和他的团队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做武装,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一路走来,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没要国家一分钱,用生命在分担,用责任在抒写,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把爱、青春、热情默默地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他们无愧为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者,无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愧为行知路上的后来人、赶路人。在此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