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心有爱相随
——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的故事
今年1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校长杨昌洪和老师们用爱为曾经对生活失去方向的孩子们寻找新生活希望和信心的故事。
1月14日,赵省长给孩子们回信,对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艰苦感到不安,表示将努力解决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鼓励孩子们坚定“我是人才、永不言败,努力学习、爱国奉献”的信念,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很快,副省长刘晓凯来到学校,实地考察并认真听取了校长杨昌洪对于学校发展过程和面临困难的介绍,提出将与修文县政府协商解决学校用地问题,争取早日让孩子们有个固定的“家”。
这是一个怎样的学校,这是一位怎样的校长,记者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春日走进杨昌洪和他的学校,去看看这个用爱支撑的“流浪”学校。
艰难办学路
走进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位于修文县马家桥乡的校园,这个被人称为“陶园”的地方,却着实让记者深深地倒吸口凉气——简陋的锈迹斑驳的校门内是一片泥巴地,穿过泥地,沿着一条狭窄的用碎砖嵌在泥地里铺就的小路才真正进入“陶园”——一个占地约4亩地的小院子。
两排板房就是教室,院子里平整的水泥地、石凳、鱼池、树上的小诗和警句都是该校师生亲手建造和布置的,甚至连图书室内的书架都是老师带着学生用捡来的旧木板拼凑而成。
简陋!就是每个进入陶园的人大的感慨。然而,当进入教室,看见学生用崇拜的眼神看着讲台上的老师;书法课上,一台旧式录音机内流淌出来的《高山流水》让学生的书写行云流水般舒展畅快;小小的校史馆里,学生自己制作的刊物……每一个细节都会让观者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有感于孩子们对于未来的困惑和无助和雨果的“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的名言,2004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杨昌洪辞掉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说服在外打工收入不错的大哥,一起自筹资金走上了创办职业教育的艰辛路。
2004年4月,靠着住5元钱一天的旅馆、吃馒头咸菜的执着精神,杨昌洪和4个志同道合的老师创办起了贵州国防军事职业学校技能教学部,年招收了95名学生。
8年的时间内,杨昌洪和他的学校经历了3次搬迁和无数老师的流失。特别是在2005年,学校招收了300余名学生,实现办学第二年学生人数翻三番的喜人成绩,却面临着第三次搬迁,新校址没有着落,旧校址又无法继续留驻。那一天,杨昌洪想了很久,决定放弃,他召集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眼含热泪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劝说学生要么回总校,要么退还学费,可是所有的师生大声回应:“校长,我们不走,您到哪,我们就到哪!”
几天后,杨昌洪终于找到一个闲置的营房,全体师生得知后一刻也不愿意耽搁,当晚11点收拾行李连夜徒步搬迁至新校址。那晚,学生和老师都只能在旧营房内打地铺,外面下着大雨,地面潮湿阴冷,还得忍受蚂蚁蚊虫的叮咬,可是大家都睡得很踏实。
2006年学校搬迁至现在的修文县马家桥校址,学校算是暂时稳定下来。可是,近,忙着跑招生的杨昌洪再次接到现租住地单位的通知,要求他的学校要在6月底前搬离,经历了数年举债办学,好不容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如今,难题再次摆在杨昌洪面前,一心办学的他还是乐呵呵的,坚信难关一定会渡过。
拳拳爱教心
一说到自己的校长,陈诺就会将双手十指交叉握拳举到胸前,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她是学校著名主持人、学生会干部,这个乖巧善言的女孩子人见人爱,可是6年前她来到学校时,还是让人闻之皱眉的问题少女。那时的陈诺由于父母的溺爱整天沉迷于游戏中,喝酒、抽烟、打架。初中毕业时没考上高中,父母交高费把她塞进一所高中的教室,可是一个月不到陈诺就选择了离家出走。追回来后父母又托人给她联系了一个中专学校,陈诺又借口这不是她喜欢的专业,仅上了几天课再次离开了学校。
在熟人的介绍下,陈诺被父母带到杨昌洪的学校,看着破破烂烂的学校,不到一周,陈诺再度以跳楼相逼要父母接她回家,走之前,杨昌洪找到她,交心、谈话。杨昌洪一边和陈诺散步,一边把自己办学的困难和压力向陈诺倾吐,和她拉近距离。表扬陈诺普通话、思维敏捷,从小就渴望当一名主持人的陈诺仿佛找到了知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向杨校长倾诉了自己为什么会从乖乖女变成问题少女的原因。谈话结束前,杨昌洪告诉陈诺:“你先回家好好想想,如果不愿意回学校来,我们还可以在QQ上和电话里谈谈心、交朋友。”
没多久,陈诺选择回到了学校,慢慢的,她觉得再也离不开这个随处溢满爱和关心的集体,“学校不问你的过去,只关注你的未来。”很快,在老师的帮助和信任下,陈诺在学校成了主持明星,担任了团支部、学生会的干部,还被学校推荐到修文县重点中学担任军训教官。即将本科毕业的她目前正在积极准备教师资格考试,她的理想就是像自己的老师那样用爱去指引别人。
给省长写信的邓建飞这几天也很忙,他要和学校其他几名学生一起办理赴马来西亚的签证,这是马来西亚陶行知基金会特意为学校学生提供的交流学习的机会,邓建飞很珍惜:“如果不是因为当初我执意到这个学校来,也许我就不会走出当初那个自闭、没有方向的自己,在这里,杨昌洪校长和老师教会了我自信,尽管我现在还不是很,但我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在办学的过程中,杨昌洪寒酸的学校经常被同行嘲笑,陈诺的父亲也曾经说过:“你们这个学校要什么没什么,我都看不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和家长从中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快乐、找回了梦想。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杨昌洪8年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他说:“教育的内核是引导、改变人的思想,使之有利于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好的条件和环境固然好,但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教育者的身先垂范才是重要的。”
记者采访当天,中国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杨志喜带着几位企业家前来学校参观考察,试图引入一些投资以利学校更好的发展,这已经是他在这个月内第二次来杨昌洪的学校,他说:“别看杨昌洪年轻,可他是我从内心敬佩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他这种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为他奔走。”
记者采访当天,中国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杨志喜带着几位企业家前来学校参观考察,试图引入一些投资以利学校更好的发展,这已经是他在这个月内第二次来杨昌洪的学校,他说:“别看杨昌洪年轻,可他是我从内心敬佩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他这种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为他奔走。”
求知的眼神
行知路
图书室一角
教育没有拒绝的理由